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2篇 经水(3/3)

域等情况就不再另作注释;而对于十二经脉是怎样具付地与十二条河流相配合的问题,也不再进行更多的解释。

【原文】黄帝日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日足阳明,五脏才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其受气之逼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提要】本段介绍了在取用经脉治疗疾病时,十二经各自之最适宜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

【白话解】黄帝说我已了解了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与人体之十二经脉之间的相应关系,但是,每条河流的远近浅深及其水量的多少都各不相同,而与之相应的经脉也有远近浅深以及气血多少等方面的差别,怎样才能把两者相结合起来,并应用于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经,为五脏六腑之海,它是十二经之中最大的经脉,其所受盛的营血也最多,如果其经气亢盛而发病,则其热势也必然炽盛,所以在针刺治疗足阳明胃经的实证时,不深刺,就不能疏散邪气,不留针,就不能泻尽病邪。一般而言,在针刺足阳明胃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六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十呼;在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五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七呼;在针刺足少阳胆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四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五呼;在针刺足太阴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三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四呼;在针刺足少阴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两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三呼。在针刺足厥阴肝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一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两呼。至于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因为它们都循行于人体的上半部,与输播血气的心肺两脏距离较近,且其循行经过部位的皮肉都较薄、穴位都较浅,此外其脉气的运行还比较快,所以在对它们进行针刺时,其针刺的深度一般都不会超过二分,而留针的时间一般也都不会超过一呼。然而,人还有年龄少长、身材大小、体格肥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其体质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这些方面,医者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能够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而灵活选择治疗措施,那就叫做顺应了自然之理。灸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施灸壮数的多少,艾炷的大小,也应该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倘若不顾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妄用针灸,那么,当灸的壮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患者受到具有危害性的≈qu;恶火≈qu;的侵袭,而出现骨节枯痿,血脉涩滞等症状;当针刺的深度和留针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元气虚脱。

【原文】黄帝日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膪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失度之人,痛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提要】本段阐述了辨别病人体质类型的重要性。

【白话解】黄帝问人体经脉的大小,营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胭窝部位的大小等等,都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吗?岐伯回答说对于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的,但它们都是以身材适中且肌肉不很消瘦,血气没有衰败的健康人作为标准而测量出来的。所以,对于那些身材、体质都与中等水平不相近的人,如形体消瘦且肌肉脱陷者,就不能用这种标准去量度分寸,进行针刺。因而,医者在临证时,都应该首先仔细地按切脉象,循按肌肉,触摸皮肤,按压筋骨,以辨别患者的体质类型,然后再诊察病性的温寒、血气的盛衰,之后才可能进行适当的调治。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称得上是因人制宜,也才能说这个医生已经真正掌握了治病的真诀。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