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舌战群臣(2/3)
什么都做不了!>
邹文盛闻言大怒,几欲成狂,这小子比文官还讨厌,因为说的全是永隆关切的!>
可眼下不好发作,柳湘莲请求分家实际上是对他让步,以后节度府大权还是归他!>
众朝臣也听出这个意思,有些人不免想——你们搅合在一起狗咬狗不是挺好么?何必分开?准备一会儿坚决反对。>
永隆帝一怔,许是先前筹饷太过成功,令他对柳湘莲期望过高,似乎刚刚意识到,柳湘莲在京营没有任何根基。空有“大权”,却无人可用,处处掣肘,怎么能办成事?>
连带着,他对邹文盛愈发不满起来——你作为节度使管不好京营,朕要管你还使绊子!>
柳湘莲继续道:“协理戎政府将设配属机构,包括:>
一、设轮训大营。受训部队入营后,将官士卒分离,分别受训考核。如发现营中存在弊病,可从速革除。>
二、设京营武学堂。一者,培训在职将官。二者,收纳学生,培养将官。>
……>
待诸事筹备妥当,先择选一团营进行‘试训’,以积累经验,探索完善。……”>
柳湘莲读罢,朝臣大哗。>
武将当然明白其中存在危险,自己会大受损失,但此前已经透过风,而且获得了“补偿”。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相信柳湘莲能够长久贯彻下去,最多只需一二年,见不到成效永隆帝便会放弃。故而选择袖手旁观。>
而文官是真恼了!他们一直想控制京营,奈何没这本事,好不容出个柳湘莲,不是科举出身,好歹也算文官不是!他若做的好,等将来他卸任,下一任文官不就方便多了?>
怎料这柳二郎年纪轻轻,办起事儿来却像是小脚老太婆走道儿,一步一挪,拖拖拉拉。等你轮训完得等到什么时候?>
真正的反对原因当然不能明说,于是有人质问:“各营团均有驻地,何必另设轮训大营?京师本有武学,何必另设京营武学?徒劳无益,靡费过重……”>
有人指责:“柳湘莲私心过甚,欲图开府揽权……”>
有人干脆旧事重提:“陛下!王汝恒所奏诚为整饬京营不二法门!非此无以强军,余者皆是邪路!”……>
永隆帝看戏一般瞧着他们表演。屁股底下是御座,他和这些文武官员想的都不一样。>
此番整饬京营,目的有二:其一是彻底掌控京营,排斥掉那些仍旧掌权却不归心于他的老牌勋贵;其二才是提升京营战力。>
他不在意勋贵利益是否受损,除非会引发乱子。以柳湘莲的行事风格必有应对之策,今日所见也确实如此,武官即便反对也不甚坚决,其中必然做了“交易”。>
至于文官反对,想要行王汝恒之策,听起来似乎很好,但办不到又有什么用!>
倘若按照柳湘莲的法子,真的能走出一条新路,哪怕多耗些时间也是值得的。>
他心里已倾向于同意,见柳湘莲安安静静,并不辩驳旁人对他的指责和质问,有些好奇:“柳协理何故一语不发?反对者如此之众,你难道就没什么要说的?”>
听到永隆帝的问题,柳湘莲看了眼最为活跃、吵闹不休的那批文官,奏道:“陛下委臣重任,臣敢不尽心竭力,以求成功?然京营积弊,何止今日?历任协理,何止一人?>
行王汝恒之策者无不功败垂成,身败名裂!臣身死是小,辜负皇命是大!况且辽东事棘,京营护卫京师,至关重要,臣何敢重蹈覆辙!”>
他转身面向那批文官,愤然扬声道:“此辈腹无良谋,唯知空言,徒发议论,于国何益?其所思所行,臣亦深知:>
今日轰然盛赞王汝恒之策,众口一词促臣行之。若敢不从,则怫然怒哉,指臣为佞为奸!>
若臣从之,倘或明日事成,此辈必广而告之,洋洋自得曰——‘此皆吾之功也!’>
倘或明日事败,此辈又必言——‘非汝恒之策不良也,奈何不得良臣行之!此皆柳湘莲之过也!’>
届时必交章弹劾,鼓噪追责,非置臣于死地不可,非如此无以遮掩此辈之罪!>
总之!事成全是此辈功劳,事败全是臣之过错!既无须为成败负责,自可大言不惭,信口雌黄!>
且此中未必不有包藏祸心者,欲迫臣行此不可行之策以令臣死,而后陛下整饬京营之意可休而勿论矣!>
臣不畏死,唯不愿折辱于此辈宵小之手,蒙冤受辱!陛下圣睿,祈请明断!”>
柳湘莲洋洋洒洒说话,无异于破口大骂,把这些人的面皮丢在地上踩,他们成什么人了!>
虽说他们历来都是这么做的,可是能做不能说啊!其他人最多奏疏中抱怨几句,还从没有人敢在殿上公然讲出来的!实在太不讲究了!>
很多人听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