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章 一个个项目(1万字更新!)(6/7)

我们亏损的可能性很小。光是《神图》这个名字,就能让很多人愿意买单。”蒋兰说,“而且,如果《神图》能够做成功,那我们就不是只有一个系列了,我们会得到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可以开发不同人物、不同主角、不同故事线的世界观的故事。”

沈泰林听懂了蒋兰的意思,也听懂了她为什么要买《神图》。

她的布局谋划很大。

但是,这是一个如果做成了,回报同样很大的谋划。

沈泰林点了点头。

自从《六人行》血崩,徐斌在京台的地位也跟着受到了一点影响。其实,从正常情况来说,一两个项目的成败不至于会影响到一个副台长的地位,但是,《六人行》的意义比较特殊。再一个,胡思维的离开,也给了徐斌当头一棒。在徐斌的手下,真正能做事的人,没有几个,胡思维一走,其影响几乎等于徐斌断了一条臂膀,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而沈泰林和蒋兰基本上都属于“乐见其成”的态度。

徐斌他的野心很大,平时也强势,这样的人一旦失势,鼓掌的人总是比惋惜的人多。

蒋兰在这个时候,提出要做《神图》,无疑是要从徐斌的手里抢资源了——京台资源就这么多,再大的蛋糕也是有限的,每个台领导手里分一份,蒋兰今天来找沈泰林说《神图》的事,着重强调需要支持,那这个支持,自然只能从别人手里挖。

这是为了京台的发展,而不是蒋兰她自己的私心。

这是蒋兰今天会跟沈泰林开口所占据的大义高点,也是给沈泰林一个点头的名头。

-

影视圈,尤其是在中国,几乎没有永久的巨头。

这个市场都刚发展起来不过二三十年,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养出巨头来。

所以,基本上,几个项目就能够推出一个新贵,也有可能几个项目就把一个豪门打垮。

高投入,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

即使是京台这样的庞然大物,它也无法改变大势,而在顺势的潮流里,其内部一样有竞争,有更迭。

想要屹立不倒,想要一直在这一行占据鳌头,那就必须要始终站稳脚跟,走在正确的路上。

否则,无论是谁,久而久之,都会被边缘,被淘汰。

五月初,气温逐渐升高,夏天慢慢地来了。

陆严河在《焚火》剧组拍了差不多一个半月的戏了。

这天,他刚从自己的化妆间出来,去片场,就听到有人拿着手机惊呼一声,跟别人议论,“买下了《淘金记》的海外发行权,采购价高达1200万美元!”

“竟然这么高?!除了陆严河的戏,好像还没有其他的华语剧被卖出这么高的海外发行权过吧?”

“应该是没有的。”

陆严河听到他们的议论,愣了一下。

把《淘金记》给买下了?

“你看到汤姆·怀特说的话了吗?他是因为陆严河的推荐,才了解到这样一部华语剧集,经过评估之后,非常认同陆严河的观点,认为这会是一部受到全世界观众喜欢的剧,所以买了下来。”

“陆严河这么牛逼了吗?他推荐一部剧,就能让这部剧卖出1200万美元的高价。”

不怪他们太震惊。

其实,1200万美元也算不上多高的价格。

只不过华语剧集一向是只能在自己的市场里玩得转,出了海,除了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这几个周边国家能卖出发行权,其他地方一般都对华语剧不感兴趣,自然也就无法把价格提上去。

陆严河听到他们的议论,立即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报道。

消息是美国的《ariety》杂志报道出来的,被人翻译,发回了国内。

里面引用的内容确实有汤姆·怀特的回应,除了他们说的陆严河推荐这一段,汤姆·怀特还说,陆严河还向他推荐了另一部剧,他们正在洽谈中。

国内的媒体也报道得很快。

基本上,任何国家的媒体都是希望看到自己国家的文化产品出海,得到海外的认可和喜欢的。

这是人类的天性。不仅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一样如此。

《淘金记》被以1200万美元买下海外发行权,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数字,不是白菜价贱卖,也不是自炒自擂,弄到海外某个面向当地华人的电视台去播,而是正儿八经地要在面向全球观众上线。

这种新闻,几乎所有的华语媒体都会想要报道。

因为与有荣焉,因为某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陆严河看到消息基本属实,笑了起来。

《淘金记》能够被买下,这让他有些得意。不是别的,是他的推荐被汤姆·怀特听进去了,而且,显然,汤姆·怀特既然愿意花这个价钱把这部戏买下来,说明他也认可他的评价,《淘金记》是能够得到国外观众的喜欢的。

这个时候,颜良的电话忽然打过来了。

“喂?”陆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