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仪同三司 拜大司马(2/3)
糜旸的相貌。>
但糜旸的身形,他们都是认识的!>
当看到糜旸站在高台边之后,数万汉军以为糜旸是在等待着他们的回应。>
于是乎根本用不上礼官的指引,下一刻数万汉军就纷纷高举起手中的长枪迎向高台上的那道身形:>
“天策上将!”>
“天策上将!”>
数万柄长枪高举的那一刻,无数的欢呼呐喊声从数万汉军的口中情不自禁的发出。>
数万人的欢呼呐喊声,宛若汹涌奔腾的潮水一般,一瞬间将宛若小山般的高台淹没。>
而位于高台上下的上百位汉臣,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他们就感觉到他们的四面八方,全都是漫天遍地的“天策上将”四个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万汉军的高喊声愈发强烈。>
若方才数万声高喊声还只能算是奔涌的潮水声,那么到了后来,那数万汉军的高喊声已然转变为山岳抖动的巨震声,将整片长陵内外天地震的隆隆作响。>
亦震的上百位汉臣,没一个人敢妄动,妄言。>
今日拱卫长陵的数万汉军,俱是去年跟随糜旸北伐的汉军精锐。>
对于数万汉军精锐来说,他们是亲眼看着糜旸是如何带领他们一次次击败敌人,如何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到长安脚下的。>
经历过这些的汉军,他们对糜旸是无比崇拜的,他们就是糜旸最坚定的支持者!>
凭借齐侯的功劳,天策上将正应该是他。>
而以后自己亦正应该是天策军中的一员!>
难道有人敢对这一点有异议吗?>
在数万声经久不衰的高喊声中,一位内侍手捧一座玉盘正快速地朝着高台上走去。>
这名内侍每走一步,他的双脚都在打颤着。>
明明他刚刚离去时,高台上下还很安静,可没想到当他回来后,他身处的这方天地,却已然变得震动起来。>
小小内侍,如何能不惧?>
可圣命在身,这名内侍还是尽量鼓起心中的勇气,不断地朝着高台上前进着。>
而这位内侍匆忙登台的行为,也自然引起了高台上下诸位汉臣的注意。>
看着从身旁快速走过的内侍,尽管他手中捧着的玉盘为一块白布所包裹,但通过观察不难看出,玉盘上盛放的当是一把剑。>
可没来由的,这名内侍为何会突然手奉长剑来到高台上呢?>
内侍的行进速度颇快,而每当他从一位汉臣身旁经过,那位汉臣心中就会浮现起这般的疑问。>
不过诸位汉臣心中的疑问并未持续多久,因为随着内侍的顺利登顶,他们心中的疑问也即将得到解答。>
看着离去的内侍,终于将自己想要的东西带来后,刘备的脸上流露出笑意。>
刘备先让内侍侍立一旁,然后示意糜旸让天地间安静下来。>
得到刘备的示意后,糜旸微微点了点头。>
随后他就在数万汉军的注目下,高举一只手做出令旗挥舞状。>
哪怕糜旸当下手中并无军旗在手,可数万汉军中的军官在糜旸的动作后,第一时间就明白了糜旸的意思。>
于是乎几乎是下一刻,方才还引得天地喧嚣的数万声高喊声就顷刻间戛然而止。>
天地间真如刘备所说的那般,又安静了起来。>
在见到这惊人的情景后,许多汉臣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
这该说己方儿郎训练有素呢?还是该说糜旸对军队的掌控,已经到达一种难以想象的地步了?>
待天地重新恢复安静后,刘备在诸位汉臣的注视下掀开了盖在玉盘上的那块白布。>
白布揭开之后,玉盘上的物件全貌正式落入所有人的眼中。>
与方才心中猜测的一样,那物件正是一把宝剑。>
可是在看到那把宝剑的全貌后,有些老臣的呼吸又急促了起来。>
那柄宝剑长三尺六寸,龙凤为柄,剑身上用优美的线条刻画出占卜的纹路。>
单单看外观,就可知这柄宝剑的价值定然不凡。>
可相比于外观的价值,这柄宝剑本身代表的意义却更是非凡>
因为这柄宝剑正是刘备的贴身佩剑。>
当年刘备入主益州后,曾命天下有名的工匠,采金牛山铁,打造了八柄锋利异常的宝剑。>
那八柄宝剑刘备自己留下一柄作为贴身佩剑,其他七柄都赏赐给了三位皇子及四位元勋大臣。>
虽说眼下的这柄宝剑,与另外七把人臣佩剑同根同源。>
可自从这柄宝剑被刘备作为随身佩剑后,多年以来早就在汉室大臣眼中有了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红楼+剑三]且听一曲将军令
我全家都穿成了反派
刺者无双
快穿之模拟人生
凡人修仙笔记
每天起床都不记得老攻长啥样
重生八零:医世学霸女神
诸天之万族战场
不死帝尊
叶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