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63章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3/4)

单干?

理由不再赘述。

韩烈现在唯一应该考虑的事,就是如何进行公司的顶层设计。

想要发行基金产品,首先要有私募基金管理人——此人非真人,而是一家合法的公司或者是合伙企业。

然后登记备案,再之后就可以进行产品设计了。

其中的麻烦事很多,暂时不提也罢,韩烈现在要想清楚到底是用“公司”亦或者是“合伙企业”。

区别在哪?

其实讲白了,就是韩烈愿意为这家公司承担多少责任。

通过高明的顶层设计、多层嵌套,韩烈既可以做到用10万元的有限责任获得百亿公司的管理权,也可以站到台前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前者比如现在如日中天的贾下周,崩塌之后,按照法理讲,实际上需要承担的债务非常少。

大约是两笔——

一,乐视的上级控股公司的破产责任,总计10万元。

二,一部分由他个人为公司进行担保的贷款。

所以其实乐视欠供应商、银行、债权人的那么多钱,是找不到贾下周头上的。

但问题是,他把事情搞得太大了,影响太恶劣。

所以,他非常聪明的主动站出来,放言“我没有义务承担,但我愿意承担”,想办法来消弭影响。

但是这么一句话可没有什么法律效力,所以债权人们只能继续被他牵着鼻子走。

后面的事不提了,咱就是说他这个顶层设计,牛逼不?

其实上天眼查随便一搜,好多公司都有类似的结构。

但是互联网创业企业用得比较少,因为如果你这么搞,谁敢信任你,向你提供融资?

贾下周是另一码事,不提了。

韩烈面对的问题和一票互联网企业差不多,要是搞得太过分吧,懂行的客户可能会有意见,觉得你这人怎么好像随时想要提桶跑路似的?

要是完全不做顶层设计,以后搞大了之后,再去进行股权投资的时候,肯定会有麻烦。

想了又想,韩烈把《公司法》、《管理学》之类的知识研究了好多遍,终于决定——折中。

怎么折?

前期简简单单的搞一家公司式私募算球。

1.直接设立一家某某投资公司。

2.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有价证券投资。

3.公司的股东就是现在的所有客户——潘子、老窦、老张、肥羊甲乙丙丁、韩烈。

八个人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公司股份。

4.直接以公司的名义去和券商开通道,用公司的资金去操作股票。

5.韩烈不当公司法人和经理,但是会成为“资金管理人”,合法收取资金管理费与效益激励费。

收费方式、百分比、收款账户,都可以自行约定。

6.所有费用都打在公司经营成本中。

7.扣除成本后的净盈利按照股份占比进行分红。

8.如果想要扩募,或者有人退出,去工商局重新登记就好,就当做是“增资扩股或者减资缩股”了。

9.出局方式还有私下的股权交易。

这不是正统的私募管理方式,做不大,只能少数人自己玩。

但是,它方便啊!

申购与赎回的麻烦,抵消不了在监管和审批方面获得的便利,以及在投资方向上的自由和操作上的灵活。

其实后来满大街的“xx投资公司”,基本都是这样的运营模式。

只要有一个水平够用的管理人,再加上三五八个富人客户,就能轻松开起来。

运营成本低得一批。

正经的私募公司必须开在,核心地段级写字楼,否则客户怎么信赖你们?

而公司化私募有个犄角旮旯就可以,反正不需要对外大规模募资,直接开在洗脚城楼下最舒服不过。

前者在魔都每年的运营成本最少最少是100万起,正常都会干到200万以上,越大越贵。

后者有30万使劲祸祸,还可以报销不少洗脚发票……

但它有一个很大的坏处——

双重征税。

公司的税收一波,管理人的个人所得税再收一波……真踏马疼!

所以,必须想办法合理避税。

要么就是注册到开曼群岛、百慕大等避税天堂。

要么就是把公司注册为“高科技企业”,享受诸多税收优惠。

前者韩烈不予考虑,后者完全可以。

其实单就韩烈本人而言,他不太在乎能不能避税,反正股市早晚会变成他的提款机,交多少税都是取自于韭菜。

但是吧,工作不能那么干。

明明有解决的办法,你不去做,叫合作的客户们怎么想?

要么觉得你这个人思虑不够周全,管理能力太差;要么怀疑你是不是有什么别的用心,不坦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