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八章 杀人就要诛心(2/3)

土,你觉得他们能用心做事还是能用命打仗?”

曾诚呵呵笑着,没有直接回答朱三顺的问题,柯志明却在望了朱劲松一眼之后说道:“启奏殿下,臣以为曾阁老所言极是,这些人留在大明也是祸害,倒还不如让他们跟着殿下去一趟新秦州,让他们见识见识开拓新土的不易,说不定这些人就会改变了原本的想法呢?”

朱三顺依旧摇道:“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些贪得无厌的宵之辈在大明尚且不能改好,难道他们跟着本王去了新秦州就能改变?”

柯志明打了个哈哈,干脆把话题给挑明了:“殿下有所不知,这海上风急浪高,说不定哪艘船就恰好沉了呢?”

听着柯志明这么一说,朱三顺也总算是回过味儿来了。

完全没毛病。

只要这些人还是死不悔改,那就让这些人跟着自己去新秦州那边开拓新的疆土,只不过这海上风急浪高,万一哪艘船恰好倒霉沉没,而这些人又恰好在那艘船上……

等朱三顺拱手应下来之后,朱劲松才曲指敲了敲桌子,说道:“暂时先这么定下来吧,朕不是什么残忍好杀的暴戾皇帝,该给这些人的机会还是要给的。”

曾诚寻思着你丫可拉倒吧,要说秦始皇、杨二乃至于洪武皇帝这些人不好杀,那倒还有可能,可要说您老人家不好杀……

那些京观里的尸体可能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

江南之地,在唐朝以前其实可以算得上是蛮荒之地,直到唐朝开始大力开发江南,江南才算是有了几分文华气象,等到真正发展起来,却又是北宋后期甚至于更加靠后的事情。

只是该说不该,自从宋末之后,江南之地文风就是极盛,到了大明的洪武三十年,甚至出现了一科五十二个进士当中有五十一个都是南方士子,只有一个北方士子的情况,以致于榜上无名的北方士人十分恼怒,他们联名前往礼部告状,说刘三吾作为主考官,偏袒南方人。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在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老朱先是让侍读张信等十二人重新阅卷,甚至为了增加北方人的录取率,朱元璋还特地在落第试卷中给每个重审官员抽取十份让重审的官员审理。

然而很可惜,北方士子的答卷文理不通而且多有犯禁的言论存在,南北榜案其实更像是一场闹剧。

至于说老朱为了平衡而搞出北榜,又挟公怨干掉了刘三吾,这就属于官场上面心照不宣的破事儿了。

是的,老朱之所以干掉刘三吾,并不是因为刘三吾参与进了科举舞弊案。

事实上,老朱也很清楚,当时已经八十五岁的刘三吾是不太可能掺和进科举舞弊当中的。

刘三吾的真正死因,是在懿文太子死后,老朱曾经问过刘三吾一句话:“燕王类我,可为太子否?”

刘三吾说立嫡立长的规矩是你丫定下来的,你要是立了燕王,你让其他的诸王怎么看?你让已经挂了的懿文太子怎么看?人家懿文太子可是有儿子的!

然后,刘三吾就被老朱给记恨上了当老朱问出来这句话的时候,刘三吾就应该顺着老朱的意思说应该立德,也就是立燕王为太子。

毕竟老朱也不傻,知道朱允炆这哥们儿不成器,不足以王天下,只是正如刘三吾所言,立嫡立长的规矩是老朱自己订下来的,要改的话,就得有个靠谱的大佬站出来表示不能死守规矩。

颇有清名且官声、文声都极好,又因为年纪足够大,所以也能勉强算得上是德高望重的刘三吾自然就成了最佳人选。

可惜啊,刘三吾没有领会老朱的意思,反而还坚持了立嫡立长,这能不被老朱给记恨上?

被老朱给记恨上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刘三吾这一辈子最注重的就是名声,而老朱恰恰又是以科举舞弊案来解决的刘三吾,算是彻底废掉了刘三吾的名声。

杀人嘛,就要诛心才是。

擅长杀人诛心的要不仅仅只是大明的开国皇帝老朱,现在坐盘踞在龙椅上的那个大明朱皇帝也同样擅长杀人诛心。

还有曾诚这个大明首辅,他老人家似乎也很擅长这一套。

朱皇帝先是让人在《大明报纸》上发表文章,把那些替钱聋老狗一家子招魂的文章驳斥了一遍,接着又表示建夷入关乃是以奴驭主,这些替钱聋老狗一家子招魂的文人士子们是上赶着做奴才的奴才而不可得,简直就是有病。

没错,就是直接用“简直就是有病”这种大白话来骂人,而且是公开在报纸上面开骂。

不同位置人说出来的话,还有做出来的事儿,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普通人用大白话骂人是正常的,皇帝用大白话骂人就显得极为稀奇虽说大明的皇帝们都秉承了老朱喜欢用大白话的特点,但是除了老朱和朱老四以外,大明的历代皇帝还真就没谁用大白话骂过人。

朱劲松朱皇帝用大白话骂人的行为,直接就在民间收拢了一大批的死忠粉或者也可以这么说,那就是朱皇帝他老人家四万万的死忠粉们根本不在乎朱皇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