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25章:开国战(1/2)

“咱这个大孙,不简单呐。瘟疫就这么简单的被压制下来了。”

“从大孙过去到现在,怕是还没一个月吧。”

朱元璋看完锦衣卫回禀的情报后,有些感叹的对着蒋瓛说道。

“回禀陛下,一个月还差六天。”

蒋瓛在这个时候,当然会选择说朱英的好话。

就现在而言,朱英继承大明皇位,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任何悬念。

“瘟疫那边的百姓,对于大孙现在有什么看法。”

“他们知道了大孙现在的身份吗。”

朱元璋感兴趣的问道。

要知道这一次,大孙几乎相当于解救了数十万人的性命。

历史上哪一次的大规模瘟疫,不都是十几万数十万的死亡。

且这次的鼠疫,在大孙过去后,朱元璋还特意让人去调查欧洲的情况。

得到的反馈,的确和大孙说的一般无二,虽然没有真正数量上的统计了,但那种恐怖的场面,让朱元璋觉得很是震撼。

就算是元末战争,都没死上这么多人。

瘟疫简直就是屠城,一城人口就这么在数天之内死去。

“禀告陛下,现在河南瘟疫地区幸存下来的百姓,对于虞王殿下极为感激,大多数人家,都在家中立上了虞王殿下的长生排位。”

“殿下此举,真可谓是功德无量,活人无数。”

蒋瓛语气带着稍许的激动,身处大明的权力中心,虽说属于武职,但接触多了,自然要明白。

现在的长孙殿下,在民间的威望,将会随诊瘟疫事情的发酵,从而于整个大明升温。

万家活佛都不足以形容现在的长孙殿下。

并且很容易可以猜到,在传播长孙殿下的事件这方面,官府肯定会不遗余力。

加上之前孝陵事件流传的铺垫,很难估算,长孙殿下的名望,将会达到一个什么层次。

朱元璋笑呵呵的点点头。

对于大孙,他是非常的满意,就算以朱元璋挑剔的目光来说,都是满分优秀的皇位继承人。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不由想起老四朱棣来。

讲真,若不是老四朱棣把人带来京师,他怎么能见到自己的大孙呢。

就算有见过老大朱标的人,看到大孙。

也只是会认为长得很是相像。

尤其是因为大孙薨逝得早,所以知晓的人不多。

况且封王的待遇,如果不是细查,还会被误认为是皇子而不是皇孙

朱英在河南的所作所为,至今一个月的时间里。

有些消息灵通,尤其是河南籍贯的在京官员,很快就注意到了虞王殿下这个称呼。

某个茶楼里,数名河南籍贯的官员聚集在一起,就开始讨论起来。

“这次老家的瘟疫,得亏是有虞王殿下的帮助,不然不知要死多少人呐,上半年的洪水,下半年的瘟疫,真难。”

说话的这名官员,老家就是开封附近的,两次天灾一次没落。

他在京师当然不受影响,但是老家的朋友,亲戚,不少都在灾难丧生。

这次瘟疫若是没控制住逸散开来,不用多想,自然会有更多认识的人,因此丧失性命。

人呐,当知道自己熟悉的人一个个死亡的时,这感觉就完全不同。

若是听到不认识的,或是多少多少人因此死亡,心中的概念很模糊,好像只是一個简单的数字。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聚在一起的,都是河南那边的官员。

因为只有他们,在听到关于瘟疫的事情,才会有感统身受。

“真的很感谢虞王殿下,不过,某在京师这般多年了,陛下什么时候封了虞王,这倒是让我有些记不住了。”

“诸位同僚可否提醒我一番,我仔细回想过,好像去年册封的十位皇子,并没有虞王殿下吧。”

另一名官员迟疑了片刻,有些犹豫的说道。

在早前,其实大家都是没说不知道这位虞王殿下的,都以为是自己记忆出了问题。

毕竟不记得皇子的名讳这些,对于大臣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就像某天走在路上,突然一个人给你打招呼,说是某段时期的同窗如何如何,你却不记得。

这是很失礼的。

只是这名官员说出来后,数人面面相觑,好像在场的,并没有一人知晓。

“不必多想了,虞王殿下立下这边你功劳,陛下自然会不吝赏赐,到时候自然就知晓了。”

有名官员开口说道,算是缓解了这尴尬的气氛。

众人这才重新开始推杯过盏起来。

其实不仅仅是河南籍贯的官员,很多五品之上的大臣,几乎都在讨论虞王殿下的存在。

河南是大明大省,是古之中原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文学圣地。

孔圣便就是河南籍贯。

当然关键在于,不管是群英商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