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张爱玲的“犹犹豫豫”的记忆(1/2)
时代在变,生命中有一些欢乐再不能畅快地来到她这里了
抗战胜利后,社会舆论对张爱玲的指责已经使她不得不思考有关政治的问题,她虽为回避政治而将兴趣转移到电影剧本的创作与排演中,却仍将她的思考多少用文学形式表达了出来《十八春》与《小艾》是她思考的一次表露然而当大变动真的来到眼前,她的心灵却渐渐封闭起来,她变得越来越像她的小说《传奇》中的人物,深深埋在自己的那个空间里
1951年,《十八春》出版发行,《小艾》业已发表,张爱玲却再也写不出什么作品来她在上海没有工作,仅靠写稿为生÷中国的一派新形势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和惊扰的她常尘在自家的阳台上,默默地看着沸腾的上海,到处都是标语口号,到处都是兴奋的市民们的脸庞,以及让她听到的都是些颇为费解的政治术语
上海的灯红酒绿正逐渐被另一种热闹所替代,这对习惯于在上海繁华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安静的张爱玲来说是颇不习惯的她抱臂思考着,对自己的未来,甚为担忧
首先是她的出身,感到自己将是这个社会的重点改造对象她的没落贵族家庭虽然给了她很多的身心折磨,甚至逼她早熟,并推而广之认识整个人生的悲剧性,但她终归出身于这个家庭,有些习惯熏染极深她预感到自己将不适应这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她本来是逃避政治的,但最终政治还是找到了她的头上
其次,是她的那一段短暂的婚姻与胡兰成的婚恋,对张爱玲来说是苦多于乐,甚至也会因为它改变了她的后半生抗战胜利后舆论界对她的指责犹在耳边她实在不愿意再被人们提及这段往事到此时,她才切身体会到了出了名的苦恼
不错,她享用过出名的快乐,但她也深信这快乐不是永远的∈可而止,她从理智到天性上都倾向于此→命对于她来说,似乎已经过去了无论是创作生活爱情,张爱玲都达到过人生的高峰体验,她不再渴望出名,她已被名声所害;她需要的只是安静,能够静静地读些她心爱的书,品赏一点生活中的小乐趣,此外,无有他求因为她觉得,在生活中她已没有了任何动力,她已提前走出了她的生命
精神上,她始终是个彻底的个人主义者,现实里,张爱玲始终徘徊在新中国的门槛外〓府一直没有给她安排工作其实,她并不知道,社会并没有忘记张爱玲的存在文学界不少的朋友都在惦记着她,并替她着想∠海文艺界的第一号领导夏衍一直关注她,安排她参加上盒第一届文代会,安排她随文代团下乡参加土改工作,也一直在力图排除左倾派的干扰给张爱玲安排一个能展现才华的位置
在张爱玲参加文艺大会的时候,她就更加明白了:自己在服装上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穿不穿旗袍,罩不罩网眼的白绒线衫,并非普通的小事,而是一种事关重大的姿态问题,立场问题所以尽管懂得,也尽量准备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但是最后张爱玲到底还是没有向列宁装投降她生来就是上寒人,上海的女人是要穿旗袍的,她不可能因为性情以外的理由而改变她虽然已经过了奇装炫人的年代,但是她喜爱的东西很难更改
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寒作家三画像”中给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为:“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为“奇装炫人”
大家都有同感她去为出版《传奇》到印刷所校对稿样,穿着奇装异服可以使整个印刷所的工人停工;她穿西服,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18世纪的少妇;她穿旗袍,会把自己打扮得像祖母或太祖母,脸却是年轻人的脸,而服装却是古董的服装;在家里招待朋友要有袒胸露背的晚礼服戴珠宝金钗≡己设计衣服勇气惊世骇俗――或者说: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在40年代的上海背景中,张爱玲这个“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确实可算是位奇装异服的奇女子
其实张爱玲没有真正创造过什么时装,可是我们把稍微突出一点的服饰,都管它叫做“张爱玲式”♀就是我们视作为“怪”的一点,就是张爱玲喜欢穿的“怪衣服”,其实张爱玲之穿“怪”衣裳,也多少含了一点玩世不恭的态度♀大概就是张爱玲的风气无论如何,即使张爱玲虽不欲创造风气,而风气却由她创造出来了
时代变了,一切皆变,在衣物上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本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制造它,固然需要艺术与时间,欣赏它也是烦难的事在动荡时期,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更没有闲暇改良他们的贴身环境――衣服
建国初期,全国最时髦的装束是男女一律蓝布或灰布中山装,顶多有爱美的姑娘在领子上翻出小碎花的衬衣或红毛衣的领子,后来我们的国家在西方博得“蓝蚂蚁”的称号爱玲在这样的环境下为求和谐也只好衣着平淡一点,从前那些费尽心思设计出来的衣服也没有亮相的舞台机会了
衣着的变化随着时代的转换是如此壁垒分明,一位和张爱玲差不多同时代的家世比张爱玲富有得多的豪门小姐这样区分她那些已全然记不得拍摄年代的照片:穿旗袍的,是1949年以前的;穿长裤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过去好好生活
娱乐之演员自我修养
极品小农民
美漫从港片开始
极道武夫:从横推聊斋开始无敌
木叶之涡之国崛起
快穿 死到不死就成仙
魔天至尊
许你情深,余生安好
攻占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