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七章 大船(2/2)

下西洋是耗费国力,得不偿失,以至于在明中后期再无下西洋之举。

因为下西洋动了文官集团的奶酪,所以文官集团才会大肆攻击。而实际上下西洋对于大明朝来说,不仅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创举,在经济上也会带来巨大的利益。

郑和下西洋不但没有造成国家的财政困难,相反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永乐年间的下西洋,不仅国库充实,且贫穷百姓按照命令转卖货物,也有很多人因此致富。

永乐时期国家办了许多大事,如营建北京城、北征蒙古、南逃安南,这些举措并未造成国家财政困难。而宣德五年,国家并无大的动作,每年的财政却刚刚达到收支平衡。明宣宗也曾有重启下西洋的计划,为的就是增加国库收入。

下西洋于公于私,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下层手工业者和贫民,在经济上都有莫大的好处,那为什么却在一片反对声中不得不终止呢?这里面就有说头了,其实下西洋牵涉到明代文官集团的根本利益,众所众知,通过科举选拨出来的文官集团,其实就代表绝大多数商人资本家集团的利益。

赵祯想造巨轮出海的事,也同样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只不过百官暂时不知航海的用处,而石小凡又说的斩钉截铁信誓旦旦。如今赵祯亲眼目睹了蒸汽机的威力,有了这东西根本就不必用人力扬帆。甚至只要船造的足够大,也不必畏惧海浪。

“小凡,朕想让你去胶县,敦促你说的蒸汽轮船的建造。”

还有手里有月票的读者么,求月票,谢谢。

喜欢请大家收藏:()更新速度最快。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