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一章 今古经学的问题(1/2)
天色已经有些昏暗了,万物不再是分明的,清晰的,各个的轮廓都因为光线的原因显得有些模糊起来,色彩也逐渐的在向灰黑靠拢……>
很像现在斐潜所处的情形。>
平心而论,贾衢认为斐潜方才对待卫望的做法已经是做的很好了,但是……>
有可能卫望本身就奔着退而求其次的目标来的,当然若是斐潜傻乎乎的将庄园接手过去,那么对于卫望来说就更好了。>
虽然不确定卫氏会不会像后世的那些赞助商们在各个角落拼死命的打上各种,但是如此一来,卫氏至少就会在学子面前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也就是等于收获了名望。>
让侍女们将桌碗撤下之后,点起了蜡烛,又上了些茶汤,斐潜看了看贾衢,问道:“关于此事,梁道你怎么看?”>
没想到贾衢并没有过多的讲关于卫望的事情,或许是觉得斐潜应该心里有数,所以说道:“这个……就要看主公主要欲授今经还是古经了……”>
嗯?>
此言何解?>
难道说……>
“梁道此言,莫非卫氏以今经为主?不是以《归藏》相传么?”斐潜有些疑惑,卫氏不是以易经传家么,家中不是藏有三卷的残章?>
贾衢点了点头,说道:“虽然是有《归藏》,但是卫家却是以《京氏易》为主……”>
这就难怪了。>
斐潜点了点头,大体上明白了一些。>
易经可以说是谈到古代人思考哲学的宇宙万物的源头,发展的过程当中易经也几度变化,最早是《连山》至夏而亡,然后是《归藏》至商而佚,只有周文王存下的比较完整的《周易》,此时称《易》,但并不是经。>
因为上古文字隐晦难懂,所以在春秋时期,孔子和其弟子创作了《十翼》,即《易传》,来解读《易》,至此将《易》和《易传》合二为一,才被称之为《易经》,正式的成为儒家必须学习的一部经典。>
后来秦火过后,田氏成为了汉初传易第一人,后来又有了焦氏与费氏两家,并在其后延伸出十三家,其中施、孟、梁丘三家《易》学在十三家中是最具影响力的,除此之外还有京氏易学……>
而京氏易学源于焦氏,属于侧重于卜筮。>
但是有意思的是,为了标新立异,这些研究易经的人,不约而同的对于《易》的理解掺杂进去了自己的看法,开始进行各种……>
注解,嗯,甚至是……>
曲解。>
简单来说,就比如像斐潜当时去荆襄游学的时候,在大易学家荀爽的荀家别馆之内听闻了荀彧的一场“四德之说”,便也可以视之为对于易的一种注解。>
然荀彧多少还算是正面的解释,但是京氏易则是多是以卜筮来测卦象,并以此来进行解释,嗯,这样导致……>
嗯,大家都懂……>
“梁道,你认为是今经好,还是古经好?”斐潜问道。>
“这个……”贾衢略有些犹豫,毕竟他自己又不是什么经学大师,怎么好擅自评论?>
斐潜笑笑,说道:“嗯,我们就当作闲聊,随便说说,梁道无需顾虑。”>
贾衢点点头,然后斟酌了一下,说道:“秦火之过,法家之罪也。古经残缺,今经缝补,此乃善举……”>
斐潜点点头,没有打断,也没有说什么,因为知道这只是贾衢的一个开头,后面肯定还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
“……然当下众人,挟破之私意,无善服公心,或怀妒忌,或党同门,不考情实,不具道真,唉……”贾衢摇摇头,并没有继续说下去。>
斐潜下意识的轻轻敲击着桌案,思索着,其实这个也是他一直以来都有在思索的问题,这个三国,远远没有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的简单……>
在后世,自己也在不少的论坛上看到有人讲焚书坑儒这个那个的,现在看来,坑的未必只有儒家,而是除了法家之外的所有学派!>
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像法家所愿……>
其他的学派挣扎着活下来了,然后法家自己却被一脚踹出了朝堂……>
或者说是被儒家一口吞了,剩下点渣又给吐得远远的……>
于此同时,儒家似乎也吞下了许多其他的经历了秦火而凋零的学派……>
一方面为了完善自己的理论和经典,另外一方面为了在政治上捞取更多的资本,许多汉代的大儒,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条路……>
编书立着。>
然后开始灌水。>
斐潜忽然想到了一句话,深深的叹了口气,很有感触的说道:“梁道,其实你说的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问题啊!”>
贾衢一愣,然后皱着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凯少和他的花猫小姐
氪金大神的异世界神曲
我的七个师父风华绝代
我要做阎罗
重生二嫁:我在九零白手起家
黑科技:横跨两界的超级帝国
修真之花世
漫威之机器侠
江湖情长
豪门惊情:独宠傲娇萌妻